興華定型機2019年3月1日訊 “你的衣柜里,永遠都會少一件衣服。”這似乎并不是一句玩笑話。隨著生活水平的逐漸提高,逛街買買買已經成為了我們生活中家常便飯的事情。特別是女人,買衣服已經成為一大愛好,只要有時間,有經濟能力,她們就會三五成群地約著一起去逛街買衣服。
但是當你在商場為色彩斑斕的衣服而驚嘆時,可知道它的背后是巨大的污染排放。以印染為例,據了解,一噸傳統染料可以產生15噸以上的廢水,若是出現其他情況的污染,那就更多了。印染業絕對是紡織業中的“排放大戶”,僅染色廢水的日均排放量就高達300萬~400萬立方米。如果將這些廢水全部回收利用,相當于節省出全國居民日均生活用水量的20%。
近日,一份由綠色江南發布的名為《污染不應成為紡織印染行業的新標簽》的調研報告發現,紡織印染企業污水排放量大、廢水回用率低、難處理,且存在區域性集聚現象,主要集中在江浙兩省。同時,在紡織印染企業區域集中度較高的江浙地區,舉報回復率低于平均值,存在不少紡織印染企業偷排漏排污染物、規避監管的現象。
區域集中度高是印染行業的顯著特點
“區域集中度高是印染行業的顯著特點。”調研報告編寫成員范巖亭表示,“我國印染企業主要分布在華南和華東地區。浙江、江蘇、山東、廣東和福建是我國印染五大主生產地區,這些地區水資源豐富、上下游產業鏈配套發達。”從紡織印染企業的發展情況與規模來看,江浙更為突出。以江蘇吳江為例,紡織不僅是吳江的傳統優勢行業,也是重要的支柱性產業,已經達到千億能級。
紡織印染行業是我國發展最早且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傳統優勢產業,但也是典型的高能耗、高水耗行業。紡織印染行業能耗約占全國產業總量的4.4%,水耗約占8.5%。傳統紡織印染生產不僅給環境帶來污染,還會產生各種有害化學物質,對我們的身體造成損害。
“紡織印染企業產生的污染物主要有工業廢水和工業廢氣。”范巖亭解釋說,紡織印染廢水具有水量大、有機污染物含量高、水質變化大、廢水回用率低等特點,屬難處理的工業廢水之一。同時,印染廢水中含有大量的有機污染物,進入水體易消耗溶解氧,從而造成水生態平衡的破壞,流入田地的廢水更是會使土地鹽堿化。廢水中的鉻、鉛、汞等重金屬鹽類,用一般生化方法難以降解。
紡織印染行業廢氣產生的代表性污染物有煙塵、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VOCs(揮發性有機物)。對此,范巖亭解釋說,“紡絲加工過程會釋放出以硫化氫、二硫化碳、二氧化硫為主的有害氣體物質。在典型的染整工藝流程中,織布、干布、印花烘干、蒸化及成品定型這幾個節點均會產生油煙、顆粒物和VOCs。”我國紡織印染業VOCs排放量占不同來源VOCs排放總量的8.8%,占工業過程VOCs排放量的30%以上。紡織印染行業法規缺失
不可否認的是,在紡織印染行業法規缺失的情況下,無論是水污染還是大氣污染都日趨嚴峻。
我國紡織印染工業水資源利用效率較低,單位用水量是國外的3~4倍,而廢水中污染物平均含量卻高達國外的2~3倍。早在1992年,我國就發布并實行了《紡織染整工業水污染物排放標準》,嚴格控制紡織印染工業廢水的排放。2012年,原國家環保部完成了對該標準的第一次修訂,修訂后的標準比之前更為嚴格,同時新增了一些污染物排放限值。不過在調研報告編寫成員李佳看來,“整個法規體系并沒有涵蓋有毒有害物質的污染問題,其中一些物質,哪怕在很低的濃度下,也會危害水生生態系統和人體健康。”
紡織印染企業的廢水一般是通過污水處理廠集中處理進行排放,但當污水處理廠處理能力受限時,就變成了集中“污染源”。綠色江南等七家環保組織發布的《綠色選擇紡織業3期報告:新標準考驗品牌責任》就曾記錄了幾年前蕭山臨江污水處理廠存在超標直接排放到錢塘江的情況,現場排口水聲巨大、水體黑紅,污水氣味刺鼻。緊鄰該污水處理廠的蕭山臨江工業園區內存在著許多紡織印染企業,其中不乏一些國際服裝品牌的供應商。
“目前行業內公認印染廢氣排放主要來自高溫定型機,國內高溫定型機能源利用率約為40%~50%,遠遠低于國外70%的先進水平,存在較大降污空間。”李佳坦言,相對于紡織印染行業的特殊性而言,現有的《大氣污染物綜合排放標準》、《惡臭污染物排放標準》所設定的指標有限,沒能完全涵蓋紡織廢氣污染物種類,并且全國性的紡織印染行業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還尚未頒布。
隨著國家對環保問題的重視,針對包括印染在內的傳統高污染行業,近年來中央及地方政府陸續頒布一系列政策法規以限制污染條件,規范綠色生產。2017年6月,《紡織染整工業水污染物排放標準》接受評估并通過驗收。2018年10月,《紡織印染工業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制定研討會召開。企業也開始紛紛探索提高能源與設備利用效率的方法,采用清潔生產工藝,投資廢水回用工程項目。
紡織印染廢氣排放相比廢水排放更加隱蔽且難于監管
隨著信息公開力度的不斷提升,公眾越來越多地參與到環保活動當中,從源頭為環境信息公開提供有力支持。
調研報告發現,從公眾舉報數量來看,紡織印染企業超標被舉報多集中于江蘇和浙江兩省,這恰恰與我國紡織印染行業區域集中度高的特點相符。從回復率來看,均值在80%以上,在超標舉報數量較少的地區如福建、江西、河北、湖北和山西,回復率達到100%,但江蘇與浙江回復率僅分別為44%和66%。
在李佳看來,這表明在紡織印染企業聚集區域,對紡織印染行業的環保整治仍是艱巨的任務,在設立專項行動的同時,應不斷加大執法頻次,嚴厲打擊偷排漏排、規避監管、嚴重超標等違法行為,以形成高壓態勢。
同時調研報告還發現,在紡織印染行業,因廢水超標被舉報的案例數量占總舉報數量的97%,廢氣只占3%。而事實上,紡織印染廢氣排放相比廢水排放更加隱蔽且難于監管。
李佳認為,“造成廢水和廢氣舉報數量巨大差距的原因有兩點,一是監測平臺上顯示的被監測廢氣污染因子少(一般僅有煙塵、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二是現有的《大氣污染物綜合排放標準》、《惡臭污染物排放標準》所設定的指標有限,沒能完全涵蓋紡織廢氣污染物種類,相關標準不完善給公眾監督帶來了阻力。”
減少污染,應發展NGO和環保部門、企業、公眾多方合作的新模式,對此,調研報告也提出了相關的建議。
對環保部門來講,建議加強完善重點監控企業自行監測信息發布平臺建設;增加解決環保問題的渠道;提高分類指導和服務水平;加強綠色供應鏈管理。
對紡織印染企業來講,建議提高污染源監測質量;加強企業內部管理;積極推進企業技術改造,探尋創新發展模式;打造供應鏈協作機制。